Warning: Missing argument 3 for write(), called in /www/wwwroot/shijiebei05.com/incs/robot.php on line 68 and defined in /www/wwwroot/shijiebei05.com/incs/data.php on line 487 非常好的文章,感谢 老师的分享和翻译,也借这个机会谈谈。关于 AI 与自杀干预,感觉还是得出来说点什么。首先自杀倾向强烈到会去执行的人,要去干预他们自杀,即使是活人、经验丰富的人、乃至于天天处理这种事的人、并且是一群人在一起商量交换意见,也是很难的。
这里也是结合自身经验,表达一下,实际上我很多次,写 AI 与 心理类的信息时,很想把自己这些经历拿出来说,并且再提倡 AI 对心理资源匮乏这一类人有很大帮助和支撑,但是基本每次都抑制住了,一方面是因为这段经历,在我自身看来并不那么光鲜亮眼,反而是充斥了很多挫败、无力,所以后来我退出了,放弃了,没法弄。刻意摆出来总有种不太对观众口味的感觉,这种事离推上这个圈子的人来说太遥远了。大家都是很积极地活着,独立开发,AI新model,新的vibe coding 软件,哈哈。另一方面是,同样也认识到对于生命来说,很多事情需要非常慎重,背负鲜活的生命这种责任,对于人的道德感和压力来说也是很沉重的。我感觉自己确实做不下去,没法弄,太难了,果断选择自私,保护自己,退出。所以后来在一些公开的提示词里,都写了约束,仅限于用户是健康人士,如果有不良倾向,建议用户寻求正规官方机构帮助。
有时候我想过,或许 AI 从很小就把自尊自爱的理念,情绪相处,焦虑、恐惧释放等心理技术传递给儿童,是否会很不一样呢,不是拖到最后时刻,危机时刻再来扬汤止沸。至今我印象深刻的是,电影《I, Tonya (我,花样女王)》里,母亲把童年的花滑女主角放到溜冰场上公开羞辱,后续还有种种糟践女主的事情,她后面的人生总是选到伤害性的伴侣和事情,而电影《来自俄亥俄的获奖者》里,小女孩打碎了贫穷家中难得全家一周份的牛奶,母亲只是温柔地安慰她,后来,女孩没有成为世界级大明星,却过上了平顺的生活。